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很多家長在后臺反映,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說也說了,打也打了,嘴皮子都磨破了,可孩子對學習依舊無動于衷,不知如何是好。
有這樣問題的家長就要看看今天「價值閱讀」分享的文章了,相信家長度過之后就會知道怎么做了。
”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當今世界研究青少年發(fā)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學者之一。他心急于這一代年輕人普遍面臨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諾的現(xiàn)象,透過長期、大規(guī)模的研究訪談,發(fā)現(xiàn)他們生命的缺乏,「是動機的來源,是目的感」。
戴蒙認為,動機是很重要的學習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談論的動機,通常是通過考試、考上某個大學等短期動機。
但是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會徒勞無功,而且很快就在毫無方向的活動中消耗殆盡。
戴蒙在《邁向目的之路》一書中不斷強調(diào):「目的,是驅(qū)動我們每天大部分行為背后的一個動機。」而目的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為什么我正在做這件事?」、「為什么這件事很重要?」、「為什么它對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動機,會自動自發(fā)的學習為達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識,也展現(xiàn)少見的務實效率。
目的影響人生的快樂和滿足。但老師、父母不能直接給予孩子一個人生的目的;而必須用引導、用身教和對話,幫助孩子邁向目的之路。
年近七旬的戴蒙,在研究、提醒、引導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尋找人生目的的長期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這就是他個人的人生召喚。
戴蒙在加州斯坦福大學青少年中心的辦公室,接受了《親子天下》的專訪。
Q:目的、目標和動機有何關聯(lián)?
A:目的,是一種很特別的目標,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標不同。目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人每天有千百個目標,享受一本好書、看一場電影、買一份好禮物,但目的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是一個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里去?你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目的必須是有意義的、長期的、對這世界或其他人有幫助的目標。
有了目的,你會開始安排各種目標,讓自己一步步到達那個目的。父母、老師們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應只是單單考高分、考不好會讓父母失望等,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標。
長期的目標和學習動機應該是:當學生全心投入他們想學的內(nèi)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目的會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在(而非外在)的驅(qū)動力,「我學習并非因為媽媽叫我學,而是因為我真的很在乎,想學好?!?/p>
例如,醫(yī)學院學生永續(xù)的學習動機應該是:「有一天我當了醫(yī)生,就可以幫助、醫(yī)治更多人?!?strong>如果一直想到這個目的,就可以持續(xù)學習下去的動力,就有能量,不僅為參加考試,而是學得更好,幾年長期的努力,這才重要。
目的是一連串「為什么」的組合。但在學校里,老師、學生卻從來不問為什么,例如科學老師教公式、原理,即使學生學得很棒,卻不知道為什么要學這些,只知道為了考試非學不可。
各科老師都應先跟學生解釋,為什么要學這個科目?人類的需要和這個科目到底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有人要成為科學家?為什么發(fā)現(xiàn)新定律很令人興奮?沒有這些「為什么」,你無法讓學生有長期的學習動機。
你可能用恐嚇的方式來嚇學生:「如果沒考好的話,就有哪些嚴重后果,」讓學生有短期學習動機,但學生不會出于興趣、自己把書拿出來讀。學生必須知道為什么,才會全心全力、自動自發(fā)的去念書,而非被恐嚇鞭策。
很多目標是自我導向的,例如我要一輛很炫的車、穿漂亮的衣服讓人家稱贊我很美,或想要累積自己的財富、光環(huán)、榮耀。
這些是目標,并不是人生目的,因為它們不會帶給你那種「完成一件對世界有意義的事」的滿足感。
當然,這類自我導向目標和最終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時并行,你可以開發(fā)一種計算機產(chǎn)品,為了賺大錢,也因為你相信可以幫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Q:目的可以改變嗎?
A:目的可以有很大的改變,尤其在人生早期。因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會讓人學習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
例如年輕人會對成為運動選手很有目的感,但不能一輩子都是運動選手,因為年紀大了就無法參賽。但成為運動員那種自我承諾、自律的習慣,會發(fā)展出另一個目的。
一個真正的人生目的,至少要持續(xù)一段時間,時間長到你必須要表現(xiàn)你的承諾,至少完成一些事情。你從中學到經(jīng)驗和能力,就可以開始另一個目的。
目的并不一定要英雄式的,你不一定要有拯救世界、醫(yī)好癌癥、改善環(huán)境污染等偉大的目的。大多數(shù)人都只有很平凡的目的,可能是當個媽媽好好教養(yǎng)小孩、協(xié)助組織小區(qū)、加入學校的家長會、或任何藝術、音樂社團等。
這些都是很小很平凡的目的,但你必須要承諾參與、實際行動、履行你的義務,最后你完成一些事,讓你更投入這個世界、產(chǎn)生一些超過自己的影響和貢獻。
Q:你會用怎樣的方式對青少年說人生目的?
A:很重要的一點,不要跟他們「說」什么,而是要「問問題」。
大人常喜歡對孩子說教,告訴他們該做什么,但其實無效。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訴他們的。
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關鍵的事,就是問「對的問題」,有三個幫助孩子發(fā)展目的感的重要問題:
1. 我對什么有興趣?我做什么最享受?什么會讓我發(fā)光(trigger the spot in life)?音樂、文學、數(shù)學、體育?
2. 我最擅長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年輕人要夠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若是先天聾啞,可能就不適合當音樂家。
3. 這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問題、機會,可以發(fā)展成我?guī)椭鷦e人的所在?
這些是孩子一定要問自己的問題,三個缺一不可。所以,在青少年階段發(fā)展出自己的目的感,很花時間,數(shù)個月甚至數(shù)年,因為你要去嘗試不同事物。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跟孩子展開對話,刺激他們?nèi)ニ伎肌?/strong>一旦孩子提出一個小小開始,父母必須提供足夠的資源去幫助他繼續(xù)發(fā)展,要去哪種特別學校?有哪些鏈接、書籍或網(wǎng)絡資源?
尋找目的沒有一個立即答案,不是用熱門或冷門來衡量。
所謂「實際的理想主義」,是你經(jīng)過長期觀察、真心信服一個目的,但也要能夠檢驗現(xiàn)實。例如,現(xiàn)在拍電影成為一個很熱門的職業(yè),熱門到每一所美國高中,都有許多非常聰明的學生計劃未來拍電影。
他們可能進電影學校,搬到好萊塢或紐約,等待屬于自己的機會來臨,但只有極少數(shù)(不到1%)的確可以做到。
年輕人當然有去嘗試的權利,但他們不能二、三十年都處在那樣等待、嘗試的狀態(tài)。從實際生活角度看,他們應該培養(yǎng)或發(fā)展第二專長或能力,可以轉移熱情、換檔。
Q: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A:很重要的是,父母要教他們負責任,做事要有真正的結果。
要對孩子有高期待,讓他們了解,承擔任何一種任務時,不要半吊子,要真正完成某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例如,小孩有寵物,他要去喂食、帶寵物去散步,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認真去做。孩子該照顧小狗,但是朋友有新玩具想去一起玩,父母要告訴他:「照顧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務,做完了仍舊可以跟朋友出去玩,這是你的責任?!?/p>
要讓孩子看到不負責任的結果,養(yǎng)一盆植物不澆水就會枯干、會受苦、會死,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導的。
這是發(fā)展出承諾和責任的方式,也是讓孩子學習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擾的方式。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chuàng),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好的內(nèi)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