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國內 聚焦 教育 關注 熱點 要聞 民生1+1 國內

您的位置:首頁>資訊 > 教育 >

以“創(chuàng)意”命名,這所學校培養(yǎng)的是能適應“未來行業(yè)變革”的創(chuàng)新人才

來源:騰訊網    發(fā)布時間:2022-04-13 12:50:25

梔子花開時節(jié),上海市同濟黃浦設計創(chuàng)意中學(以下簡稱“同創(chuàng)中學”)都會迎來具有特殊意義的畢業(yè)季。全體高三莘莘學子在這里跨出了邁向社會的第一步,破繭而出、振翅漫舞,自信而勇敢地應對人生各種挑戰(zhàn)。而陪伴他們走過高中三年的這所“小而精”的創(chuàng)新學校,在其中扮演的是培育、賦能以及滋養(yǎng)的良師角色。

張詠梅和《綠線導覽手冊》獲獎小組代表合影

空間創(chuàng)意無處不在

了解同創(chuàng)中學的人都知道,這所年輕的學校有兩個校區(qū),僅一條馬路之隔:一個校區(qū)位于四川中路,主教學樓是一座巴洛克風格建筑,是上海市優(yōu)秀保護建筑;一個校區(qū)位于外灘源的虎丘路,是黃浦區(qū)文物保護點。這里交通便利、社會環(huán)境多元,便于學生和教師打破傳統封閉的教育和學校體系,走進社區(qū),開展實踐研究和教學。

坐落于“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同創(chuàng)中學的空間非常小,但創(chuàng)意和學習的空間卻無處不在。初次走進這里,你會被一個名為“垂直綠鏈”的垂直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吸引:它是4層復合樓內部建設的一條從頂樓盤旋至一層的“綠線”,從設計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可以說它是景觀,也是創(chuàng)新類課程教學的開源創(chuàng)新平臺。

垂直綠化、雨林生態(tài)、室內種植、魚菜共生……教學樓內既匯聚了綠色技術,又兼顧了學生跨學科學習的需求,學生的作品也得以展示。校長張詠梅坦陳,從表面上看,“綠線”只是一個展示系統,但是實際上它包含了許多豐富的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要素,學生可以結合已有的生物、歷史或者地理知識,在日常生活場景中觀察,深入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

教育發(fā)生在每個細微之處。學校內部的空間設計著眼于為師生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便利,不僅為學生提供能夠充分交流的休憩、就餐空間、課外活動中心和團隊工作空間,還創(chuàng)造性地建設教學空間,把基礎教學、專題講座與教學樓的都市農業(yè)等項目實踐相結合,讓可持續(xù)新科技、實驗室項目融入日常學習生活環(huán)境,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知技術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激發(fā)探索創(chuàng)造的欲望和潛能。

不同于尋常高中,學校教室沒有一堵堵封閉的白墻,而是由玻璃幕墻隔開,顯得格外通透敞亮。由于空間都是可拆分、可合并的,所以在常規(guī)的教室、實驗室外,學校還設置了多個小型獨立工作室,作為學生進行小組協作的工作坊,課余時間又能成為學生聚集討論問題的場所。這種公共空間功能布置具有極強的靈活性?!皠?chuàng)造獨立的空間就是為了讓學生們在自由的氛圍中進行討論和思想碰撞,用玻璃隔斷的優(yōu)勢是學生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如果隔壁的小組恰好寫了一句話,還說到了點子上,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新的啟發(fā)和觸動。當隔壁小組看到他們的想法之后,可能和自己討論的內容未必一致,但不排除也會帶來一些全新的思考、感受和靈感?!鞭k學之初,張詠梅就做出規(guī)定:在不打擾他人的情況下,允許學生在玻璃幕墻上寫下小組討論的一些想法,“這是一種新的連接方式,盡管它是分隔開的一個個小型工作室,但是互相之間是有關聯的,教師可以在外面觀察每個小組的進程,如果覺得小組的思考偏離了方向,就進去給他們一點提示”。在空間變換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布置和改造,增強了對于校園環(huán)境的自主管理意識,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設計創(chuàng)意的熏陶。

在真實世界中直面現實問題

“學生的設計創(chuàng)意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從中學甚至小學開始培養(yǎng)。”以“有別于傳統,著眼于未來”為辦學宗旨,張詠梅帶領同創(chuàng)中學著眼于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著力構建基于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培育的課程體系,希望通過知識的積累、眼界的拓展和自信的提升,幫助學生成長為“有學識、有見識、有膽識”、具有設計思維的、能適應“未來行業(yè)變革”的創(chuàng)新人才。

“如果學生還是被動學習,那么我們期待的創(chuàng)新實際上是很難發(fā)生的,因為它沒有這種改變的主動性?!碑敺畔潞统煽儝煦^的功利心,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做考量時,張詠梅認為項目化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就是一種實現教學目標的理想方式,“項目化學習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把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也就是現在新課程、新教材所強調的,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

基于此,同創(chuàng)中學的特色課程以項目化學習為核心教學法。這是一套基于學習情境設計,以項目、興趣、問題、個性、參與、實踐、前瞻、過程等要素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熬同F階段而言,無論處在哪個學段,學生學習知識、掌握能力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可是大部分高中都是以灌輸法為主要教學模式,運用題海戰(zhàn)術,會造成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缺少與真實社會相處及融入真實情境的機會?!眲?chuàng)新課程主管徐琤雅表示,項目化學習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了可以基于自身特色,憑借興趣驅動的可能,學生在真實世界中直面現實問題,跳出書本的局限,真正實現了“從做中學”。

作為一所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特色的公辦高中,“設計思維”的培育也是同創(chuàng)中學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內涵與項目化學習一致。設計思維的流程即首先要有同理心,和他人共情,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而后從“提出問題”開始,從不同角度設計方案、團隊合作、頭腦風暴、解決初步方案、建立模型、原型測試、暫時解決問題、新的問題又提出來……問題發(fā)現到最終解決,呈現的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盁o論是學習、生活,還是未來的工作,‘設計思維’是能真正幫助學生甚至教師,讓他們敢于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直到解決問題的優(yōu)秀思維方式之一?!睆堅伱房隙ǖ卣f道,這也更加堅定了同創(chuàng)中學運用項目化學習模式開展創(chuàng)新課程的信念。

項目化學習由4個模塊構成,分別是ME、WE、YOU、THEY。“ME”主題聚焦認識自我,立足于學生對自我的探索,建立自我歸屬感,從而激發(fā)潛能?!癢E”主題聚焦團隊協作,溝通交流。無論現在的社會,還是未來的社會都需要具備溝通合作的能力,這也是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癥OU”主題聚焦上海和中國城鄉(xiāng)環(huán)境的建設。通過對社區(qū)以及美術館等研究實踐,讓學生意識到所學知識和掌握的能力能夠為推動社會發(fā)展起促進作用?!癟HEY”主題聚焦全球視角。充分運用同濟大學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的國際學術和創(chuàng)新資源,設置以循環(huán)經濟和可持續(xù)設計為主題的高階課程,整合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歷史、英語、藝術、通用技術等學科知識。“我們想給普通的學生創(chuàng)造另外一種可能,挖掘他們身上被忽略的特質。讓他們從對自我的探討出發(fā),不斷將視野放大,最終落腳到社會,以及社會熱點問題的研究,努力尋求自我突破的可能?!毙飕b雅說。這群課程團隊的教師們都強調在真實情境下的學科實踐和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希望幫助學生變得更務實,思想上也更深刻。

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時間,創(chuàng)設開放靈動的課堂環(huán)境,同創(chuàng)中學的教師積極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待更加精彩和超乎想象的成果產出。另外,隨著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帶來的變化,教師不斷調整方式方法,注重學生時間規(guī)劃和項目管理方面的培養(yǎng),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在用心培養(yǎng)、用愛澆灌的過程中,教師成為學生深度學習的支持者、傾聽者和陪伴者,不僅要做到少干預,還要不斷反思,比如學生的想法能否落地、怎樣讓學生更好地堅持下去等。

而對掌舵者張詠梅而言,給教師提供的則是試錯的機會?!?strong>從轉型到現在,我們才走過4年多的時間,關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很多做法還在探索中,教師也在轉型、調整和摸索當中。對于教育而言,我們不能保證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所以我們給予教師試錯的機會。如果他們沒有勇氣試錯,那么創(chuàng)新是不可能發(fā)生的?!?/strong>即使今天可能找不到答案,但在她看來,也總能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找到新的可能。

努力成為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

“為了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創(chuàng)造”是同創(chuàng)中學的校訓。在這里,學習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學校里關起門來紙上談兵,而是打破學校與社區(qū)的邊界,通過提供一個開放的體驗式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和教師在社區(qū)中收獲生活、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一方面,學校鼓勵學生走出校園,使學生為應對日常生活挑戰(zhàn)習得跨情境應用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作為社區(qū)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把教學科研主動溢出到社區(qū),使社區(qū)創(chuàng)新成為城市創(chuàng)新的源頭活水。同創(chuàng)中學往往會讓學生觀察學校及附近社區(qū),看哪些地方可以重新設計,并真正把學生的設計方案應用于學校和社區(qū)。

以“外灘客堂間”項目為例,學生不僅可以接觸到上海外灘美術館、亞洲文會圖書館中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料,聆聽不同領域專家的經驗分享,還能夠實地參與針對外灘地區(qū)文化歷史變遷的田野調查?!巴ㄟ^積極與周邊社區(qū)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同創(chuàng)中學不再是具體的某棟教學樓、某個實驗室,整個社區(qū)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地方,正如學校也是整個社區(qū)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心理教師顏佳萍有些自豪地說。

在壓力滿滿的高中階段,同創(chuàng)中學的學生卻依然能保持著眼睛里的光亮。張詠梅欣慰地說:“當我們發(fā)現學生眼里放光的時候,可能機會就來了。而怎樣讓學生眼里能夠放光是值得校長、教師和家長思考的問題?!眲⒁惠硎峭瑒?chuàng)中學的一名高一學生,對設計的情愫及追尋父輩足跡的原因,促使她選擇了這所心儀已久的學校。來到這里之后,她看到了學校的開放性、包容性、靈活性以及精準化教學。以戲劇課程為例,劉一蓓深刻體驗了一把“項目編導”的角色。由于之前從未嘗試過,這給她帶來了挑戰(zhàn)。“編導要把握整部劇的流程,看到整體面貌,甚至可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編導去引領和把關?!痹谝豁楉椚蝿罩泻筒煌娜伺c事物打交道,劉一蓓越發(fā)體會到整個戲劇表演的過程也是團隊合作的過程,一場戲里,既有主角,又有配角,有人只是個過客,一句臺詞都沒有,但他仍然有存在的價值。戲劇課程讓她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頭腦風暴”,激發(fā)了她的創(chuàng)造性,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考慮事情的角度也更加周全,變得愈發(fā)自信。

不只劉一蓓,同創(chuàng)中學致力于幫助每個學生發(fā)揮特長,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閃光點,進而探尋更好的發(fā)展方向和人生道路。在項目化學習推進的過程中,他們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某一方面展露的天賦或能力,而這些可能是學科學習不能提供給他們的。

隨著人工智能的崛起,未來有很多工作崗位會被代替。而在同創(chuàng)中學,“努力成為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人”是一句“直面問題”的宣誓。創(chuàng)新人才應該如何培育?結合多年的辦學經驗,張詠梅認為,學校培養(yǎng)的不是設計師,而是“用發(fā)現問題的眼光解決問題的人”,這種眼光從何而來?是長期學習之后得到的深厚積淀,這正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可以看到,冬奧會從點菜、炒菜到出菜全都實現了自動化,但是思維是不能被替代的,能在社會上發(fā)展良好的一定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

對全體同創(chuàng)人而言,即使將來學生不從事設計工作,也會因為具備設計思維,在各行各業(yè)表現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將成為他們心底溫暖而堅毅的前行力量?!澳軌蜃寣W生看到自己的特色,我們就成功了,分數固然重要,但是未來更重要。”張詠梅堅定地表示。

— END —

來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2年3月刊第3期,原標題《打破邊界,以創(chuàng)新涵養(yǎng)未來》

文 | 本刊記者 王妍妍

設計 | 朱強

統籌 | 周彩麗

視頻推薦:

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教育家》發(fā)起的第二屆“尋找大國良師”公益活動近日啟幕?;顒臃譃槿壳?/p>

1.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2.出版《大國良師的樣子》叢書

3.推選“大國良師”

活動截止至2022年底。依據評選標準及參與要求,推選出10位“2022大國良師”,授予“大國良師”稱號,每位“大國良師”將獲得主辦方提供的成長獎勵基金10萬元(稅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開展“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

征集要求:參與活動的教師,撰文講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成長故事。以第一人稱撰文,體裁為敘事散文,字數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實感人。文章擇優(yōu)刊發(fā)《教育家》雜志、《教育家》雜志新媒體、學習強國等平臺。

參與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尋找大國良師”專題頁面提交申報表及教師自述的“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申報表及“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需同步提交)。如僅參與“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不參與“尋找大國良師”活動),將文章發(fā)送至郵箱xzdgls_jyj@163.com,文章中注明學校、姓名、聯系方式。

關鍵詞: 解決問題 人工智能 提出問題

頻道精選

首頁 | 城市快報 | 國內新聞 | 教育播報 | 在線訪談 | 本網原創(chuàng) | 娛樂看點

Copyright @2008-2018 經貿網 版權所有 皖ICP備2022009963號-11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聯系郵箱:39 60 29 14 2 @qq.com